胡 喆
科技财经作家、数字产业资深观察家
观点摘录:
生态范式的选择决定了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方向,华为需清晰界定鸿蒙生态的范式。“北约式” 和 “联合国式” 生态都不适合,创新生态仍在发展和考验中。
华为有必要在下一阶段清晰、明确地向合作伙伴阐述鸿蒙生态的范式。只有前置性地解决 “建设什么样的生态” 这一问题,才能避免后续合作中的困惑与障碍。
鸿蒙生态必须展现出强大的客观利他性,否则生态难以持续。
当前许多合作伙伴对鸿蒙生态的利他性认识不足,更多关注表层利益。
明确的生态范式与强化的客观利他性相辅相成,是推动鸿蒙生态健康、有序发展的关键。
发言内容:
胡喆强调,尽管“生态”一词已成为鸿蒙发展讨论中的高频词,且众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,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,仍有两个核心问题亟待明确与强化。
首先,胡喆指出,生态范式的选择决定了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方向,华为需清晰界定鸿蒙生态的范式。他提到,当前对于鸿蒙生态的描述仍显模糊,而不同的生态范式将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。例如,“北约式”生态以绝对领导者为核心,其他参与者处于从属地位。这种模式下,主导者与参与者地位不平等,难以实现真正的协同发展,并不适合华为及其合作伙伴。而“联合国式”生态虽注重程序合理与公平,但存在效率低下、决策与执行能力不足的问题,对于需要快速迭代和高效推进的鸿蒙生态而言,也并非理想选择。
近年来,“一带一路”“上合组织”“金砖国家” 等合作机制展现出创新生态的潜力,它们更注重多元参与、共商共建,但仍处于发展阶段,最终成效有待进一步检验。因此,胡喆认为,华为有必要在下一阶段清晰、明确地向合作伙伴阐述鸿蒙生态的范式。只有前置性地解决 “建设什么样的生态” 这一问题,才能避免后续合作中的困惑与障碍。
胡喆还强调了生态建设中的“客观利他性”。他指出,无论鸿蒙生态的出发点如何,若不能对参与伙伴产生强大的客观利他属性,则生态难以持续。然而,在当前的传播与沟通中,胡喆发现许多合作伙伴对鸿蒙生态的利他性认识不足,更多关注于存量市场与功能构建等表层利益。
通过对不同规模企业的访问发现,多数合作伙伴的认知集中在两个层面:一是鸿蒙代表着中国智能设备至少 20% 的存量市场,参与其中可以避免错失这一重要市场;二是鸿蒙为开发提供了便利,能够实现一些新功能。然而,对于更深入、更多元化的价值,如在智能时代如何通过生态合作实现技术创新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等,缺乏清晰的认知。因此,他呼吁华为提供更加具象、易于理解的心智传递,应进一步深化与合作伙伴的沟通,传递鸿蒙生态的多元化、精准化价值,确保每位伙伴都能明确自身参与生态的心态与收益。
在鸿蒙生态建设中,明确生态范式与强化客观利他性是相辅相成的。清晰的生态范式为合作提供框架和方向,而客观利他性则是吸引合作伙伴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。唯有解决好这两个核心问题,才能推动鸿蒙生态健康、有序发展,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。